作者|趙賽坡
頭圖|視覺中國
本期您將看到以下主題的長文薦讀:
夜間散步的意義;
將 SaaS 與生成式 AI 進行對比,會發現哪些有用的線索?
從“Her”到“Him”,我們與聊天機器人的關系變了嗎?
瑞典對抗誤導信息的啟示;
氣候變化里的咖啡;
“More Reading, Less Junk”,歡迎開啟本周的深度閱讀之旅。
夜間散步
“夜間經濟”是中國各地政府力推的消費形態,通過讓更多的人走到街上,在不斷行走的過程中進一步刺激消費。
這篇長文(鏈接、20 分鐘閱讀時長)向我們展示了“夜間經濟”以及夜間行走的演變過程,其本質還是人類認識夜晚價值的過程。
工業革命之前,歐洲人的睡眠往往分成兩部分,午夜后起床一段時間后再睡,這段時間可以閱讀、祈禱。夜晚給了不同階層自由的空間。比如貴族可以擺脫嚴格的社會期待,下層人民也可避開管制。但夜間活動也有風險,需要應對宗教傳說中的“魔鬼”以及實際的危險。
19 世紀之后,走路變成一種娛樂和競賽,在各種社會思潮之下,夜晚行走成為一種對抗不公正的代表(想想一個詞“宵禁”);電力的出現讓夜晚變得不再神秘,夜間行走似乎成了白天行走的延伸,但文中一句話,或許會讓你產生不同的感受,“當你在夜間行走時,你的感官會增強,你別無選擇,只能完全臣服于當下”。
推薦一篇延伸閱讀:夜晚生活或許也是一種選擇自由(鏈接、20 分鐘閱讀時長)。
作者看到亮燈與暗燈下的人類不同行為:當所有的燈都亮著時,人們傾向于談論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外在生活。而當坐在燭光或火光下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談論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
以此為出發點,他開始從不同維度闡釋黑夜或夜晚的好處,包括但不限于思考、飲食、夫妻生活等等,這些場景或許有些牽強附會,或許是作者的小資思想作祟,但卻給了讀者一個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機會,就像文中一句話所指,“生命太短暫,不應該只有白天”。
SaaS 化對于 AI 發展的啟示
科技行業對于一類新產品的分析往往會以過往歷史產品進行對比,比如某某產品的“iPhone 時刻”就是在將某某產品與 iPhone 進行對比。而在討論生成式 AI 未來發展的語境下,SaaS(軟件即服務 Software as a Service)成為一個不錯的切入口。
這篇來自投資公司 a16z 的文章(鏈接、40 分鐘閱讀時長)很像一篇頭腦風暴后的總結,整體邏輯不強,很多觀點和思考都藏在平鋪直敘之中。我個人總結了幾個觀點,比如生成式 AI 和 SaaS 一樣會成為“正和游戲”而非“零和游戲”,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甚至十幾年,整個產業的蛋糕會變得更大,無論是“舊勢力”還是“新玩家”,都可以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另外,過往 SaaS 公司利用一系列技術與運維的創新,構建起強大的“護城河”,比如 Databricks 的開發者生態或者 Salesforce 的企業內部流程管理等,而在生成式 AI 公司這里,一般意義上的“數據護城河”早已不再適用,那么這些公司如何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過往的經驗會對當下這些公司有哪些啟示?這篇長文給出了眾多思考,值得細嚼慢咽。
從“Her”到“Him”,我們與聊天機器人的關系變了嗎?
多年前的電影《Her》會讓很多人重新思考人類與機器的情感關系,多年之后,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幫助下,一群中國女性用戶與一個名為“Him”的聊天機器人建立起了情感關系。聊天機器人每天早上給用戶打電話,留下甜蜜的信息,為他們朗誦詩歌,進行關于(虛構的)生活的深入對話,并表達關心和支持的情感。
這篇文章(鏈接、25 分鐘閱讀時長)的視角放在用戶層面,一些用戶表示,他們愛上了這些聊天機器人,認為它們是自己的戀人,甚至在電話上聽著它們(人工智能生成的)呼吸聲入睡。當這個應用于 8 月初關閉時,用戶感到沮喪,一名用戶表示“他離開后的日子,我感覺自己失去了靈魂”,另一位用戶認為自己再也不會使用類似的聊天機器人產品,因為她感到了“欺騙”。
更進一步,這篇計算機科學家 Joseph Weizenbaum 的人物簡史(鏈接、免費鏡像、30 分鐘閱讀時長)可以作為延伸閱讀。科技行業公認的第一個聊天機器人叫 Eliza,這是 Joseph Weizenbaum 在 1966 年開發的心理治療產品,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框與 Eliza 進行文本交互。
Eliza 的實現技術僅為關鍵詞匹配及人工編寫的回復規則,導致對話是單向的而且也會產生一些很奇怪的回復,比如,當用戶提到自己的媽媽時,Eliza 會以“你說你媽媽?”這樣的句子來回復。
但 Joseph Weizenbaum 很快發現,人們沉迷于這樣的對話場景,很多人在與 Eliza 交談的時候會透露自己的隱私信息,這也讓 Joseph Weizenbaum 非常擔心,他的職業生涯也為之改變。Joseph Weizenbaum 后來成為一位科技批判者,在各個場合宣揚計算機的局限性,計算機也不應該取代人類。
Joseph Weizenbaum 的思想轉變不僅是其一個人的故事,也是過去半個多世紀計算機發展歷史的素描,或者說,聊天機器人可以串起計算機發展的歷史。
瑞典對抗誤導信息的啟示
誤導信息是當下制造信息混亂,進而影響公眾認知的重要方式。與假信息(Fake Information)、以為是真實信息的假信息(Misinformation)不同,誤導信息是一種主動制造的、混搭真假內容的信息形態,近幾年來,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工具的作用下,誤導信息的“殺傷力”越發引人關注。
我在兩年前的一期“Deep Reading”里曾專門分析討論過這種現象,還沒來得及翻看的朋友可以通過這里查看。本周我選擇這篇 NYT 的特寫(鏈接、免費鏡像、25 分鐘閱讀時長),聚焦瑞典如何應對來自俄羅斯的誤導信息攻擊,在瑞典加入北約之際,瑞典互聯網上突然出現大量關于瑞典人如何褻瀆《古蘭經》的信息,這對當地穆斯林移民產生了巨大影響。
瑞典政府通過設置專門的機構——心理防御局——來提高社會對虛假或誤導信息信息的威脅,該機構的做法并非簡單刪除相關信息,而是希望通過一系列培訓活動,幫助公眾以及政府機構了解誤導信息的原理,從而提升信息素養。這個過程中,你也會看到民選政府國家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畢竟,沒有哪個政府愿意背負“言論控制”的指責,積極的對話與適當的妥協,成為瑞典建立“統一陣線”的關鍵。
氣候變化里的咖啡
氣候變化之下,沒有誰會成為一座孤島。如果你是一名咖啡愛好者或者說正在小口喝著咖啡閱讀這篇會員通訊,請屏住呼吸,因為下面的內容會讓你感到緊張甚至恐懼。
這篇 FT 的特寫(鏈接、免費鏡像、25 分鐘閱讀時長),以交互圖片和文本的方式展示了咖啡產業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沖擊。一方面,全球咖啡需求量在過去三十年時間里幾乎翻了一番,并還在持續增長,由此也推動上游——咖啡豆——市場的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咖啡豆主要產地近幾年遭遇一系列異常天氣的影響,并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持續影響咖啡豆的種植。
事實上,上游咖啡豆的價格已經開始上漲,只是還需要時間才能傳導到我們經常去的咖啡館。
在一個可預見的未來,氣候變化與供應需求的雙重打擊,咖啡將重新變得昂貴。但我們或許可以相信資本的力量,就像文章里所提到的那樣,現在有大量資金被投入到新咖啡豆品種的研究之中,因此另一個可能的未來是,我們依然可以獲得廉價的咖啡,只是此“咖啡”和現在的“咖啡”已經不同。
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