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賽坡
頭圖|視覺中國
“計算”專欄聚焦 ARM IPO 最新動態、英偉達無法向中東提供最新芯片、越南半導體產業現狀等。
“巨頭”部分,以百度文心一言為例,探討中國近期一批獲準提供公共服務的消費市場大模型應用的意義,Google Cloud Next 大會也是該部分關注的焦點。
“市場”專欄里,透過 OpenAI 的商業模式以及成本變化,著重討論圍繞大模型創業的巨大挑戰。
接下來,歡迎和我一起復盤近期圍繞數據與智能的產業關鍵事件。
計算
繼續關注 ARM 的最新動態。路透社上周的獨家報道指出,ARM 首次公開募股的估值會在 500 億到 550 億美元之間。
多位消息人士稱,包括蘋果、英偉達、Alphabet、AMD 在內的多家科技巨頭已同意成為戰略投資者,三星、英特爾、Synopsys 公司也位列其中,這些戰略投資者將認購 2500 萬至 1 億美元不等的股票。
盡管還有一些潛在的投資者依然在談判,但已經有明確消息稱,亞馬遜將不參與認購 ARM 的行動。
我曾在此前的 AI Insider 里談到過 ARM IPO 的機遇與挑戰(詳見第 179 期 AI Insider),結合目前這份 ARM 的戰略投資者列表來看,它幾乎囊括了美國主要科技公司,盡管 戰略投資不會讓這些公司進入 ARM 董事會或具備戰略決策能力,但會加強各個公司與 ARM 的聯系,同時也能抑制競爭對手的優勢。
上周,DeepMind 創始人之一的 Mustafa Suleyman 公開呼吁,鑒于計算能力已經成為大模型發展與迭代的關鍵,美國政府應該限制英偉達芯片的銷售,以此來控制哪些國家應該“安全”和“有道德”地發展大模型或者人工智能。
Mustafa Suleyman 的這番表態也和英偉達披露的一則信息形成呼應,根據這份英偉達發給投資者的備忘錄,英偉達明確表示中東部分地區已無法獲得該公司最新的 A100 和 H100 芯片,文件并未具體透露到底是哪些國家或地區無法購買,只是強調該限制不會影響英偉達的營收。文件稱,“我們正在與美國政府合作解決這一問題”。
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英偉達的競爭對手 AMD 也收到了類似限制的通知函,并補充說此舉對其收入沒有實質性影響。
而美國商務部的回應是,美國“沒有阻止向中東地區銷售芯片”,但拒絕就是否對特定美國公司實施新要求發表評論。
此前,包括沙特、阿聯酋在內的中東國家瘋狂采購英偉達芯片,這些中東國家一方面不想在大語言模型的競爭中落伍,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大語言模型的應用場景需要考慮語言、地區的限制,這在中東國家尤為重要。
比如阿聯酋上周發布的開源大模型 Jais,就是一個使用阿拉伯語與英語訓練出來的模型。“大多數大語言模型都以英語為中心,而阿拉伯語是世界上最大的語言之一,為什么阿拉伯語社區不應該擁有一個大語言模型”,一位參與該項目的阿聯酋技術人員的話最具代表性。
Jais 模型由阿聯酋技術公司 G42(一家與王室關系密切的公司)、MBZUAI 大學與總部位于加州的 AI 公司 Cerebras 共同合作而成,根據MBZUAI 大學一位教授的話,相比大多數以美國為中心的模型,Jais 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中東地區的文化和背景,并且確保 Jais 在“文化和宗教敏感問題上不會越界”。
接著看半導體的地緣政治。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在本月訪問越南,白宮表示,愿意借助此次訪問助推越南提升芯片產能。
拋開此舉對于中國的影響如何,僅從越南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地位來看,有幾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其一,越南目前每年對美國的半導體出口已經超過 5 億美元,業務主要集中在組裝、封裝和測試階段,這和中國所處的產業鏈基本一致,但中越之間差距極大。
其二,越南目前吸引到多家美國芯片公司,比如英特爾在越南南部已經運營 15 年,另一家公司 Amkor 計劃在河內建造新工廠。
其三,作為稀土儲量僅次于中國的國家,越南可能會在半導體產業鏈中獲得更大話語權。
其四,美國芯片法案帶來的補貼,可能促使部分美國公司在越南擴大產能,但技術人員不足會成為困擾當地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巨頭
百度。上周,包括百度文心一言在內的 8 家商業公司和學術機構的類 ChatGPT 服務通過中國監管部門的批準,正式向公眾提供服務。
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直接,以百度為例,百度美股當地時間周三上漲 4%,周四港股中的百度也一度大漲 5%。
消費者也很積極。根據百度官方給出的數據,僅僅用了不到 12 個小時,百度“文心一言”成為蘋果 App Store 中國區免費應用第一,這也是首個登頂 App Store 榜首的中文 AI 原生應用。
官方認可、資本市場響應與消費者的熱情,構成了 2023 年 8 月最后一天中國大模型市場的三大關鍵詞,如何理解文心一言等首批上線應用們帶給中國大模型市場的意義,我覺得有幾個值得關注的方面。
其一,消費級大模型應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 11 月橫空出世的 ChatGPT,盡管在技術層面并沒有太多真正意義的創新,但展示了利用高質量訓練數據疊加用戶交互反饋后的巨大威力。由此也形成了一個看似簡單但實用的閉環:用戶越使用它、它的訓練數據越多、模型輸出的結果越符合用戶需求、用戶使用次數繼續增加。
這構成了消費市場大模型應用的兩重價值:
快速占領用戶心智,讓用戶適應大模型的交互模式與使用邏輯;
構建海量、高效的數據反饋機制,進一步提升模型能力。
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消費市場大模型應用呈現出如此激烈的競爭態勢:微軟快速整合 ChatGPT 打造出新 Bing、Google 同時押寶 Bard 和 SGE 等大模型相關應用、蘋果會因為遲遲不發布相關應用而屢屢受到華爾街分析師與科技媒體的質疑、百度文心一言快速上線不斷迭代,無不是這樣的邏輯。
其二,中國需要自己的大模型產品,這是包括文心一言等中國公司的巨大機會,這其中,百度在 AI 技術領域的長期積累,橫跨芯片到語言技術等多個維度,再加上其擁有中文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能夠為大模型的持續增長提供足夠的“燃料”,這也構成資本市場為其投票的關鍵因素。
與此同時,大模型應用極度“燒錢”的事實也在拉高競爭門檻,過去兩個月密集的財報發布期間,我曾談過諸如微軟、百度、Google(Alphabet)等公司的“基本盤”逐漸復蘇并恢復增長,這對各家公司接下來持續投入大模型研發具有重大意義。
而且誰的內部技術、產品整合能力最強,誰就能進一步降低大模型的運維成本,畢竟,誰也不想和 OpenAI 那樣,承擔每天 70 萬美元的運維壓力,這對于過去幾年持續投入芯片、框架、模型的百度而言,無疑會是一個機會。
其三,隨著監管機構正式發布大模型應用名單,有望結束自今年 3 月份以來所謂“百模(型)或千模(型)大戰”的混亂。監管部門批準的大模型名單成為一種新基準,無論消費者還是投資者,理論上都有一個“官方過濾器”,如果真是在國內要合法、合理使用大模型應用,就去這個名單里挑選公司吧。
Google。Google 面向企業客戶的開發者大會 Google Cloud Next 2023 上周回歸線下,幾個關鍵的產品更新或升級:
機器學習平臺 Vertex AI 升級,增加了大量新模型的支持,包括 Meta 的開源模型 Code Llama、Llama 2、Anthropic 的 Claude 2 等,同時 Google 還更新了內部研發的 PaLM,能夠在分析文檔的場景下提供 32000 個字符的上下文窗口能力;
Duet AI 正式與 Google Cloud 整合,此前 Duet AI 主要應用在 Workspace 產品上,此番整合,會為客戶提供“專家編碼器、軟件可靠性工程師、數據庫專家、專家數據分析師和網絡安全顧問”(Google 宣傳語),目前該產品處于預覽測試階段;
展示新一代云端芯片 (TPU)v5e,這是一款在成本、功能和擴展層面具有一定特點的 AI 芯片。具體到成本,根據 Google 的說法,與上一代 TPU v4相比,新產品在每 1 美元的維度上,模型訓練性能提升兩倍,推理性能提升最高 2.5 倍;
繼續加強與英偉達的合作,兩家公司還聯合發布了基于 H100 的 A3 云服務器實例,滿足不同客戶對于 AI 計算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Cloud 也是目前云計算市場增長最快的公司,上一季度營收80.31 億美元,同比增長 28%,增速高于 AWS(12%)、微軟(智能云 15%、Azure 業務 26%)、阿里云(4%)。
市場
OpenAI 上周發布面向企業的 ChatGPT 服務,基于 GPT-4 的技術能力,結合企業的數據,提供更安全、可定制性與快速的大模型服務,目前 OpenAI 的商業模式包括:
面向普通者:提供免費和付費版本的 ChatGPT 服務,付費版本的價格為 20 美元/月;
面向開發者或企業:提供付費 API 調用服務,價格根據不同模型以及使用情況略有不同,詳細的價格表詳見這里;
面向需求更多的企業:提供企業版,價格還未公布,有傳聞是 25 美元/人/月;
與之相呼應的還有一組數字:
OpenAI 的每天的運維成本高達 70 萬美元,消息可靠度一般,但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付費媒體 Information 和 Bloomberg稱,OpenAI 目前的月收入為 8000 萬美元,未來 12 個月的收入有望超過 10 億美元。
研究公司 TrendForce 指出,為了保證大模型的性能,OpenAI 今年需要再采購 3 萬個英偉達 A100 GPU,如果以單個 3 萬美元計算,僅 GPU 的采購成本就達到 10 億美元。
上述數字凸顯出一眾大模型公司所面臨的巨大財務壓力,OpenAI 的商業模式幾乎就是目前大模型公司所能想到的所有可能方案,即便如此,你也會發現 OpenAI 依然無法實現收支平衡,而 OpenAI 推出 ChatGPT 企業版,事實上也會形成與微軟 Azure 相關產品的競爭關系,這會成為后續一個非常微妙的觀察角度。
財務壓力也體現在創業公司的融資速度和金額上:
Anthropic 在籌集 4.5 億美元后僅三個月就融資 1 億美元,Google 參與投資;
今年 6 月,Inflection AI 完成 13 億美元,微軟、英偉達參與投資;
以色列大模型公司 AI21 Lab 剛剛獲得 1.55 億美元的融資,Google、英偉達都參與了投資;
如果再加上 OpenAI 從微軟那里獲得 100 億美元融資,你會發現創業公司的投資人里,越來越多出現科技巨頭的影子。
科技巨頭對于生成式 AI 公司的投資,并不像傳統 VC 那樣僅僅開出支票、派高管加入董事會這么簡單,常常會將自身的業務與創業公司進行綁定,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微軟此前投資 OpenAI,在真金白銀之外,還為 OpenAI 提供了 Azure 云服務上的算力支持。
通過與這些提供算力(芯片服務商)、云服務的科技巨頭合作,創業公司技能大幅減少創建基礎模型的時間,還能利用海量的云上資源,快速部署、上線自己的產品;而在科技巨頭的“算盤”里,押注一個新賽道或許比賭注一家創業公司更有戰略意義,比如英偉達的投資策略,與其說是追求從創業公司獲得回報率,倒不如說是在構建一個個 GPU 能力展示的“樣板間”,在不斷推動市場火熱的同時,最終讓包括 A100、H100 在內的一眾芯片賣得更好。
關于市場對 OpenAI 等生成式 AI 公司的復雜情緒,上周 WSJ 的一篇特寫非常詳細,大手筆的投錢背后,投資機構也在焦急地等待一家可以“真正跑出來”的生成式 AI 公司,或者等待科技巨頭們釋放一些技術或產品方面的利好消息,“有大量的風險投資宣傳‘關于人工智能的投資潛力’,這是毫無疑問的樂觀情緒,而忽視關于產品、用戶界面、分銷或終端市場的任何艱難問題”,一位投資人看得很明白。
最后再看一組市場上“錢的流向”:
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