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2024年8月21日,小米集團(HK:01810)發布了《中期業績》。鑒于小米電動車已批量交付,媒體期待從財務數據發掘出新意。
可惜在二季度889億營收中,電動車收入僅占7%,不足以“撼動”大局。其他相關信息少得可憐:Q2交付2.73萬輛、所在板塊(智能電動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18億。
于是,“小米賣一輛車虧損6萬多”成為無數媒體信手拈來的標題,還上了熱搜索。
在汽車交付后的首份季報中,隱藏的財富密碼或許意味著“潑天富貴”。
智能汽車——小荷才露尖尖角
2024年3月28日,小米正式推出智能汽車。
二季報首次披露的信息有:
1)智能汽車收入62億,交付2.73萬輛(均價22.9萬元/輛);
2)智能汽車所在板塊毛利潤率15.4%;
3)小米汽車工廠已于6月開啟雙班生產;
4)預計11月SU7總交付量將突破10萬,全年交付目標上調到12萬;
5)截至6月初,已在10個城市開通城市領航功能(城市NOA),預計8月在全國開通。已售車輛可通過OTA升級增加開通城市、優化性能。
2024年Q2,小米總營收889億。其中:
智能手機收入465.2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267.6億,互聯網服務收入82.7億;
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收入63.7億,占比僅為7.2%(其中汽車銷售收入62億)。
汽車業務尚未對營收結構造成顯著影響,只給代表Q2營收的彩色堆疊柱加了個“小帽子”。
狡兔三窟
推出智能汽車后,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成了“傳統業務”,小米將這三項業務(及其他相關業務)打包,稱為“手機xAIoT”。
智能手機仍是支柱業務,互聯網服務盈利能力也不遜色。2024年Q1,智能手機毛利潤69億,互聯網服務毛利潤60億;2024年Q2,智能手機毛利潤56億,互聯網服務毛利潤65億。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毛利潤亦相當可觀,2024年H1毛利潤達93億。
互聯網服務收入約占小米總營收的10%(2024年Q2占營收的9.3%),毛利潤貢獻率不遜于智能手機(2024年Q2為35%),原因是該項業務毛利潤率高達75%左右(2024年Q2為78%)。
當智能手機毛利潤回落,IoT業務及時補位。
例如2024年Q2,智能手機毛利潤56億,環比下降13億;IoT業務毛利潤53億,環比增長13億;兩項業務分別貢獻了毛利潤的31%、29%。
2024年Q2,“傳統業務”貢獻毛利潤174億,成為智能汽車業務的堅強后盾。
三項業務分別貢獻毛利潤的三分之一,有“狡兔三窟”的意味。
“賣一輛虧6萬”
2024年Q2,“汽車等創新業務”毛利潤9.8億、毛利潤率15.4%(Q1毛利潤12.6%),經營開支29億;經營虧損19.2億(經調整虧損18億),單車虧損達7.03萬元,“賣一輛虧損6萬”說少了。
顯然,“汽車等創新業務”經營虧損的原因是開支(研發開支、銷售開支、行政開支)大于毛利潤(毛利潤10億、開支29億,經營虧損19億)。
與產品生產直接相關的支出,如原材料、人工,被列入生產成本,它與產量掛鉤。
正常情況下,生產50輛車的原材料成本是生產10輛車的5倍。至于是賠是賺,要看銷售收入是否高于成本。
例如蔚來,2019年汽車銷售收入78億、成本81億,毛虧損7.3億;2021年銷售收入332億、成本265億,毛利潤66.5億,單車毛利潤7.3萬元、毛利潤率20%。盡管經營虧損45億,但不能說“賣一輛虧一輛”。
不與產量掛鉤、難以攤到單位產品的支出,被列入費用(也可稱為開支)。比如打品牌廣告,砸1億廣告費賣出1萬輛車,砸5億未必能賣出5萬輛。銷量與廣告費用正相關,但不存在線性關系。
2024年Q2,小米汽車所在板塊毛利潤率為15.4%,賣一輛賺3.5萬元(單價22.9萬元乘以毛利潤率)。
“賣1輛虧6萬”是扯淡!果真如此,買10萬輛豈不要虧60億?
事實上,按現在的毛利潤率和費用率,季度銷量超過8萬,小米汽車就能盈利。
笑話——開始造車、費用率降了
都知道造車燒錢,關鍵問題是費用太高。
例如蔚來,2021年已經走上正軌,研發費用46億、費用率12.7%;市場/行政費用69億、費用率20.7%;總費用率達33.4%。
就連特別會省錢的理想,2021年總費用率也達到25.5%。
小米的奇葩之處在于,開始造車后費用率不升反降:
2024年Q2,三項費用合計126億(其中汽車所在板塊29億),總費用率14.2%。比2023年Q2低1個百分點(市場費用率下降0.6個百分點,行政費用率下降0.4個百分點)。
小米是怎么做到的?
研發費用
小米2021年3月30日,宣布進軍智能電動車。
但2020年研發費用已悄然提高至93億、較2019年多17.7億(2019年研發費用為75億)。其中Q4,研發費用31億,較2019年Q4凈增8.5億。說明宣布造車,相關研發已然啟動。
2021年研發費用132億,較2019年多57.1億;
2022年研發費用160億、較2019年多85.4億;
2023年研發費用191億,較2019年多116億;
2020~2023年,研發費用總額576億、年均144億,較2019年高69億。4年間,小米一共多投了276.2億研發費用(參照2019年)。
2024年H1研發費用107億,較2019年H1多74.5億。
小米多投的這351億(276.2億+74.5億),大部分用于智能電動車研發。
有意思的是,華為車部自2019年成立以來,總研發投入也是300多億。
小米有條不紊地推進研發工作,逐步加大力度,終于在2024年厚積薄發。
市場費用
2017年起,小米市場費用金額、費用率都在持續上升,2022年達峰——市場費用213億、費用率7.6%。其中廣告宣傳開支72億;
2023年,市場費用回落到192億、費用率7.1%;
2024年是小米造車“趕考”之年,上半年市場費用達114億、同比增長32.6%;其中廣告宣傳支出38億、同比增長38.7%;但因營收同比增長了29.6%,市場費用率僅比2023年H1提高0.16個百分點!
比較合乎邏輯的解釋是:小米造車話題性強、自帶流量,省了不少廣告費。
財報數據背后
截至目前,汽車業務對小米財報數據的影響不算大,但數據背后隱藏著“潑天的富貴”,小米或將由此逆天改命。
第一,雷軍的能力。
所有民企的天花板就是其掌門人。國美的天花板是黃光裕,京東的天花板是劉強東,拼多多的天花板是黃錚……
“天花板”越高企業發展空間越大。比亞迪、特斯拉成功的關鍵是王傳福、馬斯克。
小米造車成功,證明了雷軍具備挑戰任何企業家的實力。
蔚來成立于2014年11月,2017年推出量產車;小鵬也在2014年成立,2018年推出量產車;理想成立于2015年7月,2019年開始量產。
小米2021年3月宣布造車。此時“新勢力”早已失去光環,消費者對品質/價格不再寬容;比亞迪、特斯拉市占率“遮天蔽日”;燃油車巨頭開始重視新能源車;價格戰烽煙四起……時間窗口已關閉,新能源車市場一片火海。
不要說李斌、何小鵬、李想,假設馬斯克、王傳福2021年才進軍新能源車,到2024年很難比小米做得更好。
第二,改變估值邏輯
在許多人眼里,小米的核心能力是以性價比高的產品占領消費電子市場,科研并非強項。
因此,小米在資本市場被視為“技術含量一般的硬件生產廠”,估值中樞在20倍上下。
而特斯拉因為智能駕駛、人形機器人、Space X火箭、腦機接口(其實后兩項與特斯拉汽車無關),被視為科技先鋒,估值中樞在50倍左右。
小米汽車銷量趕超比亞迪任重道遠,而智能駕駛與華為并駕齊驅的可行性較強。
由于汽車業務不是主航道,華為著手將原“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剝離,注入2024年1月成立的“深圳引望”。華為承諾“不從事與目標公司業務范圍相競爭的業務”。預計2024年內將完成相關人員、技術和資產的“裝載”。
涉車業務轉戰引望,人才、資金與華為脫鉤,自負盈虧、研發經費自籌。
“鴻蒙智行”實際上已被任正非“掃地出門”,只是暫時保留華為光環。而電動車是小米的“一號工程”,老板親自操盤,完全有能力躋身智能駕駛一線。
如果小米智駕獲得廣泛認可,公司整體形象會顯著提升,不僅估值邏輯可比照特斯拉,連高端手機都會賣得更好。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你對當前的投資市場有哪些疑惑?
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絲群正在招募中,他可謂是財報解讀方面的專家,本篇是他第1003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加入彤師粉絲群,與他直接溝通~
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