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9 日,在上海的一間會議室內,虎嗅汽車與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進行了面對面交流,這是華為首次對引望進行官方回應。
今年以來,華為車BU在走向獨立上舉措頻頻。1月,引望公司注冊成立;8月,阿維塔科技和賽力斯先后投資引望,分別占股10%。后續(xù)華為會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裝載到引望。
對于引望,外界有太多的關注和猜測——引望后續(xù)的投資者還有誰?華為是否會絕對控股引望?獨立之后引望下一步是否會上市等。
在一個半小時的交流中,徐直軍既回應了上述問題,也闡述了對引望業(yè)務發(fā)展的思考。從他的講述中,外界可以看到華為在汽車市場中對自我角色定位的變化。
三問引望:后續(xù)投資者還有誰?華為會一直控股嗎?是否會上市?
截至目前,引望已獲得了阿維塔和賽力斯的投資,各自以115億元的價格購買引望10%的股權,由此市場也得出引望估值 1150 億元。
關于這一估值,徐直軍直言估值過低,“這是一年前談的(價格),如果現在談,早就不是這個估值了。(估值)這要做投資的專業(yè)人士來測算。比如說英偉達近3萬億美金的市值,為什么這么高,我們也看不明白”,但他同時表示“華為不能太貪,錢要讓更多的新來的投資者掙,不能老想著華為掙錢。”
第一批投資者已經到位,誰會成為后來者,市場比華為更著急,包括北汽藍谷、江淮汽車、一汽和東風等都是猜測對象。
對此,徐直軍表示“和所有車企都接觸”,但華為對后續(xù)的投資者也有一定的篩選標準。
“高優(yōu)先級肯定是用了引望的解決方案,和引望結合最緊密的車企。”徐直軍說道,“引望引資的對象必須是車企,且必須是做戰(zhàn)略投資,而不是財務投資者。”
他表示,華為希望把引望打造成為一個車企共同參與的開放平臺,車企要參與,就不能只投資而不買產品和解決方案。引望和車企緊密結合在一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投資者買了引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引望發(fā)展了,車企的投資升值了,雙方都獲取了價值。
不過,徐直軍強調,雖然引望是和車企緊密結合的利益共同體,但引望有獨立的商業(yè)模式,對所有客戶平等對待,不會因為車企投了引望就有特殊地位或優(yōu)先級。
對于引望的投資者數量,華為希望朋友越多越好,“沒這個想法(控股引望),朋友越多越好,引望的朋友圈沒有上限。”
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股權不斷被稀釋,華為是否能夠一如既往保持對引望的技術支持,這其實也是車企投資引望的擔憂之一。
徐直軍表示已經對股東有所承諾,未來引望在發(fā)展過程中,例如有一些技術需要如2012實驗室等部門提供,華為也建立了相關機制,確保能夠持續(xù)支持引望發(fā)展,且支持的力度一樣大。
雖然現階段引望和華為存在深度綁定的關系,但徐直軍認為,“引望就是引望,不是華為引望,不能老靠著華為”
華為試圖一步步支持引望走向獨立。今年4月,華為發(fā)布了以“乾崑”為名的解決方案品牌,這其實是獨立路上的一步。
“我們發(fā)布‘乾崑’解決方案品牌就是為未來做準備,‘乾崑’未來就是引望的‘乾崑’,現階段可以用華為乾崑智駕,五年后引望公司將以自己的品牌獨立運作。”徐直軍說道。
那么,作為一個獨立的子公司,引望是否會走向上市,同樣是一大疑問。
對此,徐直軍表示:“上市不是一個企業(yè)面向未來發(fā)展的唯一之路,也不是必然選擇。只有當一個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資金了,這時候上市才是一個選擇。引望在今年已經實現盈利,是不缺錢的。”
同時,徐直軍也并未完全否認引望上市的可能性,表示“這要讓股東們來決定。”
從在混沌中摸邊界,到走向當期盈利
從車BU到引望,華為并不是一步到位按照既定規(guī)劃發(fā)展,而是在現實碰撞中一步步摸索,并明確業(yè)務邊界和優(yōu)勢能力。
華為最早在汽車方面有所涉獵是2012年成立的車聯(lián)網實驗室,研究三電。徐直軍表示,當時電動化是大趨勢,但在與車企的接觸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車企能夠實現電動化的研發(fā)和轉型,不需要過多依賴外部供應商,于是華為逐漸轉向智能化的研發(fā)。
2019年5月,華為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正式進入了汽車產業(yè)。不過,在這個時期華為內部還沒有形成戰(zhàn)略共識,什么部件可以做,什么部件不做,內部存在一些分歧。
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單是團隊認知的分歧導致的,也跟合作伙伴與市場的變化有關。比如,最初,有些部件供應商不開放轉向、制動的接口,導致華為沒法做自動駕駛,于是只能自研轉向、制動,但后來部件供應商轉變了姿態(tài),于是車BU慢慢將轉向、制動業(yè)務減少了。
總體來說,在頭一兩年時間里,車BU其實都在相對混沌的狀態(tài),一方面,業(yè)務邊界未完全明確;另一方面,即使華為一開始就向外界釋放堅定的“不造車戰(zhàn)略”,但外界仍有猜疑;與此同時,“靈魂論”的論調也仍有爭論。
在這個階段,華為車BU和車企的交涉中也存在一定分歧,爭議關鍵點在于“軟件是否有價值”,“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我們就開創(chuàng)了新的模式——Huawei Inside和智選模式,慢慢地雙方就形成共識了。”徐直軍說道。
需要厘清的是,Huawei Inside是華為車BU部門原生孵化的合作模式,而包括問界、享界、智界等品牌在內的智選車業(yè)務雖然隸屬于華為終端,但智選車用的都是車BU的解決方案。
“智選車發(fā)展好了,引望的發(fā)展就好了。”徐直軍表示。從一開始的業(yè)務難以開展到起勢,華為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問界新M7上市以后,車企對智能化認可度大幅提升,普遍認為智能化是選擇新車的一個必備條件了。由于問界的成功,也讓消費者看到了智能化的價值,促進了引望業(yè)務的成長。“這是一個閉環(huán),這個閉環(huán)里面華為堅守了不造車。”徐直軍說道。
為了更加堅定地“不造車”,鴻蒙智行的四個智選車品牌商標皆為車企所有,而華為歸位到幫車企提供服務,比如設計、營銷和品牌服務。“這些服務不僅僅是針對‘四個界’,還可以覆蓋所有使用引望部件的車企,這是我們今年進一步明確的定位。”
自始至終,華為都表示不想成為一家車企。如今引望的成立和引資的合作模式進一步讓“不造車”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現在沒有人不相信華為不造車,華為也只有確定長遠不造車,才會開放引望的股權。”徐直軍說道。
某種程度上來說,華為在汽車業(yè)務上的摸索過程其實也是中國汽車產業(yè)在轉型過程中的縮影之一,從最初的電動化到如今的智能化解決方案,華為的進場重構了車企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這其實也是汽車轉型趨勢下的時代產物。
另外,盡管業(yè)務邊界和商業(yè)模式是在摸索中逐漸明確,但華為在這個過程中早已錨中“賣技術”的目標。
“華為讓傳統(tǒng)車企在智能化上有了上牌桌的機會,”一位汽車行業(yè)觀察者向虎嗅汽車說道,“華為進場之前智駕、座艙都是新勢力玩的,它把這個性能上限提高了一大步。”
目前引望擁有7000+人的研發(fā)團隊,在研發(fā)上累計投入了400多億元,且已有7款戰(zhàn)略合作車型上市,包括阿維塔、問界、智界、享界、嵐圖、深藍等。
對于引望的未來和挑戰(zhàn),徐直軍表示:“不論是引望,還是車BU,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今年開始實現盈利了。在華為,一個產業(yè)只要是實現當期盈利,就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引望蘊含著華為對汽車商業(yè)模式與未來格局的判斷
“目前引望還處在第一階段,開始以獨立公司的形式在運作,也引入了阿維塔、賽力斯的投資。今年底希望把第一步做完,把資產、人員裝載到引望。”徐直軍說道。
徐直軍指出,引望重構了整車廠和部件供應商的合作關系,也重構了商業(yè)模式,由原來的簡單買賣關系變成了一個價值分享的關系。
進一步解構這種關系的變化,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產品鏈條和價值得到延伸;二是引望作為一個股權多元化的獨立公司,與整車廠深度綁定為共擔利益與風險的共同體。
從車BU成立開始,徐直軍就將其定位為“智能網聯(lián)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關鍵在于“增量”二字。
“傳統(tǒng)汽車供應商只是維修、換零部件掙生命周期內的錢。我們是通過軟件持續(xù)的升級,持續(xù)給用戶帶來新體驗和新功能來獲取收入,這是我們和傳統(tǒng)汽車商業(yè)模式不一樣的地方。”徐直軍說道。
也就是說,賣車并不是銷售的結束,在車使用的生命周期內,引望能夠不斷通過OTA軟件升級,以軟件訂閱費的形式,提供新的功能和體驗并持續(xù)獲取收入。這其實也是目前軟件收費的主流做法。
從產品層面來看,徐直軍表示引望會聚焦在智能化方向,體現到產品線上則是“乾崑”(涵蓋乾崑ADS,乾崑車控,乾崑車云等解決方案)和“鴻蒙座艙”兩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核心品牌。
為什么華為選擇此時推動引望走向獨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現在的市場是個好時機。
一方面,智能化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部分“堅守靈魂”的車企在一段時間的研發(fā)和布局之后發(fā)現效果不明顯,于是開始積極尋求供應商方案。
“中國的汽車產業(yè)在整合過程中,不是每家企業(yè)都可以走出這條路。那些在智能化領域缺少投資基礎或缺少能力基礎的企業(yè),引望就可以支持他們。”徐直軍說道。
按照徐直軍的預判,中國汽車市場將不斷走向整合,通過整合形成少數集團,但有多個品牌,品牌之間相對獨立運作。
“汽車不再是傳統(tǒng)的以制造為中心的機械產品,而是以技術創(chuàng)新、軟件定義的高科技產品。它的研發(fā)投資很大,但是投資成功以后,產品競爭力就很強,很難被追上。我們國家未來可能會整合為三五家,通過兼并、收購、整合,并不是消失。”徐直軍表示。
在華為看來,在這趨勢下,引望和車企的共同體集團成為其中一種可能性。“也許未來,智能化的能力共享,使用引望解決方案的汽車品牌都是獨立品牌,最后變成一個大集團,這也是有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