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作者:不系舟,編輯:行健,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作者:不系舟,編輯:行健,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基建狂魔,仍在瘋狂修煉“海峽縫合術”——在中國,一批跨海大橋,正在排隊建設中。
我們從北往南看:
在京津冀旁的渤海灣,山東、遼寧眉目傳情,希望謀劃渤海灣跨海通道,一舉打通山東半島、遼東半島;
在長三角,上海和寧波正在醞釀兩座投資超千億的世紀工程,滬甬跨海通道呼之欲出。
在粵港澳大灣區,排在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深珠通道又在摩拳擦掌,未來可能有整整10座跨海大通道,徹底縫合“黃金內灣”……
除此之外,網友最關注、呼聲最高的,還有從海南到廣東的瓊海通道,從福建省跨到臺灣省的臺海通道……
這些總計萬億級的投資,哪些能最終從藍圖走向現實?下一個被“縫合”的海灣/海峽,又會是誰?
一
在中國最大的內海之上——渤海灣跨海通道,牽動整個華北和東北,可以說是備受期盼。
今年4月1日,《遼寧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獲國務院批復,其中再次提到了渤海灣跨海通道:
“夯實拓展哈大對外開放通道,預留渤海灣跨海通道大連端引線”。
此外,在今年1月獲批的《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同樣提到“推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規劃論證”。
目前雖然只進展到“預留”或“論證”階段,但這條全國最長的跨海通道,依然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
要知道,環渤海經濟圈甚至是一個比京津冀更大的范圍,廣義一點來看,包括山東、河北、遼寧、天津和北京。
渤海的海域面積高達8萬平方公里,這相當于38個大灣區“黃金內灣”,或者228個杭州灣,因此,這幾個省市之間的交通協同,其實并不方便。
比如,山東的煙臺和遼寧的大連,直線距離僅有100多公里,但陸路交通必須繞行山海關。這一繞就是1000多公里,車程十幾個小時,高鐵至少也要5小時以上。直行輪渡,也需要7小時左右。
同樣道理,東北到長三角之間,直線距離看似不遠,但要繞行北京、天津或河北,通達時間也在10小時以上。
這就是很多人在期待渤海灣跨海通道的重要原因——它有望成為東北與山東、長三角互聯互通的大動脈。
為此,國家已經準備了超過30年!
早在1992年,國家就牽頭研討連接煙臺和大連的“渤海灣跨海通道”相關事宜,最終提出一個“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先開通煙臺到大連的鐵路輪渡,把火車開上船,實現兩市的初步連接。
第二步,修建從山東蓬萊到長島的跨海試驗工程,小試牛刀,長度僅有7.5公里。
第三步,修建蓬萊到旅順的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徹底貫通渤海海峽跨海通道。
不過,現實是,渤海灣跨海大橋的進度,目前還停留在第一步。
第二步7.5公里的蓬長跨海試驗工程,還在探測階段,關鍵的第三步,更只存在于規劃藍圖中。為什么會推進緩慢?
最關鍵的原因,是太費錢了:整個渤海海峽跨海大通道,預估總投資是3000億。
這個數字,相當于大灣區10座跨海通道的總和!可想而知,國家和山東、遼寧面對一長串的數字時,恐怕也會感到棘手。
不過,面對如此困難,卻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也說明這條海底隧道的極端重要性。一旦建成,意義巨大。
當這座橫跨渤海灣、長度達120公里的跨海大通道橫空出世,山東到東北的鐵路運輸里程可以縮短1800公里以上,公路能縮短1200公里,原先十幾個小時的路程,將被縮短到2小時以內。
這可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放眼全球,已建成最長的海底隧道是連接英國和法國的英吉利海峽隧道,總長度153公里。每年通過隧道的旅客人數達到了1800萬人,貨運達到了800萬噸,經濟社會價值不可估量。
在國際局勢變化,北方變得越來越重要的背景下,渤海跨海大通道的價值,或許還要超過英吉利海峽通道。
二
比起遙遙無期的渤海跨海大通道,長三角的“海峽縫合大潮”,可能會來得更迅猛一些。
沖在最前面的,當屬上海和寧波的跨海聯通——飛躍杭州灣。
要知道,滬甬兩地的直線距離不過200公里,但就是因為隔著一個杭州灣,要繞120公里的路才能到達。
滬甬兩城,GDP相加超過6萬億,足以和紐約、東京掰手腕。如果說上海是整個長三角的龍頭,那寧波就可以說是長三角之“肺”,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
來源: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財大氣粗的長三角,更是一出手就謀劃了兩座跨海大橋:
一是連接上海與寧波市之間的跨海通道——滬甬跨海通道,總里程約70公里。
2020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中,已經明確了這是一條公鐵合建跨海大橋,項目總投資約1000億元。
滬甬跨海通道一旦建成,寧波將直接進入上海30分鐘城市圈。
另一條則長得多,從上海臨港經大洋山、舟山至寧波的跨海通道——滬舟甬跨海大通道。
這條跨海通道深入海中,連接著上海洋山港和寧波舟山港,分別是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和世界第一大貨運港。
一旦建成,整個杭州灣的交通格局,將天翻地覆,直接從“C型”變成“O型”,海陸運輸徹底形成閉環。
目前,滬甬跨海通道和滬舟甬跨海大通道,都處在前期籌備論證階段。
不過,對于財大氣粗的上海和浙江來說,2000億雖然不是小數目,但也絕非天大的難題,更關鍵的還在于如何把錢用在刀刃上。
圖源:《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
而寧波的積極性,恐怕是最高的。
過去幾年,寧波與天津的差距不斷縮小,2024年很有希望超越天津,向中國經濟Top10的“守門員”南京發起沖擊。
進入中國經濟十強,對一座城市來說是巨大的光榮與夢想,相信寧波一定會奮起全力,推動跨海大通道的修建,以此夯實長遠發展的基礎。
長三角,仍是百舸爭流的時代。
三
而跨海大橋最密集的區域,還得看粵港澳大灣區。
最新建成的深中通道,一建成就開始堵車,車流直接堵到了大海上,可見需求已經迅速飽和。
港珠澳大橋每逢節假日,堵車也成了家常便飯。
在大灣區,綿延100多公里的“黃金內灣”,正是靠著一條條跨海通道,加速“縫合”起來。
目前,大灣區正在修建的跨海通道有5條之多:
黃茅海通道
獅子洋通道
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
澳門輕軌橫琴線
蓮花山跨江通道
其中,黃茅海通道最快今年年底就可以通車,其余跨海通道預計在2025年和2027年會陸續建成。
下一條排隊的是誰?全社會呼聲最高的,無疑是深珠通道。
這條公鐵復合的跨海通道,是連接深圳前海和珠海金鼎的通道,全長約47公里,也叫伶仃洋通道。
據廣東省交通部門公布信息:深珠通道去年6月已經通過了專家評審。
廣東省仍在爭取將該項目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線位規劃、鐵路中長期規劃(修編)、國家“十五五”規劃等,盡快啟動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和相關重要專題論證工作。
深中通道天天堵車,深珠通道還會遠嗎?
作為全球最大的都市區,跨海通道對大灣區的意義非凡,是整個大灣區深度融合的關鍵“催化劑”,相信建設速度還會進一步加快。
四
除了大灣區、長三角、環渤海,中國還有兩條跨海通道備受關注,期待很高。
一是每逢節假日就“堵船”,讓驢友們“望洋興嘆”的瓊州海峽。
畢竟,這里最窄處也就不到20公里,最寬處也不到40公里,看起來對“基建狂魔”只是小Case。
然而,現實中是瓊州海峽的架橋難度,比渤海海峽還要高。水深流急、風大浪高、地質復雜、地震烈度較高……實在太難了。
圖源: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比如,這里每年平均風力6級以上的天數能達到170天,有半個月是8級風力,最嚇人的時候甚至能達到12級以上。
這樣的高難度工程,初步估算總投資得超過2000億,那就沒有必要了。畢竟,海南一年的財政支出才2千億出頭,撐不起這樣的工程,何況旅游也是季節性的需求。
但第二條跨海通道就不一樣了,有網友說,哪怕是虧錢也要修!它,就是臺海通道。
在中國印發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22-2035》中,北京至臺北的高速公路赫然在列,被稱為“首都放射線”之一,列入了2035年的高速公路布局方案。
臺灣海峽,南寬北窄,最寬處有400公里,最窄處寬度也達130公里,超過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而且地質結構復雜,平均水深有60多米,建設難度也相當大。建設一條如此長的海上通道,全球尚無先例。
不過,專家們早已通過驗證,采用橋、島、隧結合的形式,完全可以做到。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就說過:
“我們對建設臺海大通道很有信心,我們有能力解決這一超級跨海通道的工程技術問題。”
同濟大學橋梁工程專家葛耀君也表示,國家在投資3200億建完川藏鐵路之后,應該可以騰出手拿出4000億,投入到意義更重大的“臺海通道”工程中。
目前,中國已經修通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并在平潭島上建好了火車站。“臺海大通道”一旦建成,從福建開車大概1個多小時,坐火車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到臺灣。
那畫面,想想都太美了。
五
從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再到謀劃推進中的滬甬跨海通道、渤海灣跨海通道……
中國拼命建跨海大橋的背后,是不斷推進互聯互通的龐大需求。當“基建狂魔”一步步跨越波濤洶涌的大海,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步伐,也在加速。
每一條跨海大橋的建成,都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經脈更加通暢,活力更加旺盛,帶來深遠的影響。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Trend,作者:不系舟,編輯:行健
支持一下 ??修改